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旅游 > 泰国旅游文化的(泰国的传统服装)

泰国旅游文化的(泰国的传统服装)

2024-05-23国际旅游

泰国旅游文化的

以上介绍了泰国5类基本塔型,实际上塔型变化多端,乍看上去大同 小异,其实还是大异。此外,还有些不属于上述类型, 一般很少见的塔 现举例如下:

清迈府古捣寺的西瓜塔很奇特。塔身由5个西瓜似的球形体相叠而 成。每个球体的4个方向上各开有一佛龛。自下而上的球体遂个缩小。 高高的塔基呈四方多角形。塔顶为一金属伞盖。“古捣”两字为东北方 言,“古”意为“塔”,“捣”意为“西瓜”,古捣寺即西瓜塔寺。据说,塔型仿自 缅甸。

那空拍依府的拍依佛骨塔也是一座外形较为特殊的塔,其塔身似一 个细长的花瓶。塔面上装饰着树形图案,使外形更像花瓶。这种塔,泰国 较少,但在邻国老挝却很普遍。而那空拍依府也正是在泰老边境上,与老 挝只隔一条湄公河。古代,在国界线不明显的年代,塔型建造自然会与老 挝的塔相似。

泰国邻国的塔型在泰国土地上基本都有了。如上述西瓜塔仿自缅 甸,拍依佛骨塔受老挝佛塔影响,猜耶佛骨塔相似于印尼爪哇岛上的佛 塔,巴壤塔又是从柬埔寨吴哥寺中的莲花蓓蕾形尖塔改造而来的。泰国 的佛塔真可谓兼容并包,千姿百态,集东南亚佛塔于一国。如果算上锡 兰,那又是集南传佛教佛塔于一国,造型多样,装饰华丽,令外国游客 醒目。

泰国旅游文化的

黎明寺位于曼谷湄南河西岸,原是大城时期的古寺,名“玛告寺”。拉 玛二世时代改名为“黎明寺_,泰语称“阿伦”寺,“阿伦”意为“晨曦”。佛寺 内建有一玉米芯形巴壤塔,寺因该塔而闻名,因塔的外形呈“A”字形,所 以有“泰国埃菲尔铁塔”之美称。塔建于拉玛三世至四世初期

玉米芯形巴壤塔塔基周长243米,主塔高67米。主塔四方各建有一 小的玉米芯形巴壤塔,泰国华人因此称它为“五塔寺”。小塔间又各建_蒙 托”殿一座,各塔顶高耸直刺云霄,壮丽秀美。各塔面包括蒙托殿墙面上 都有用彩色瓷片镶嵌的花卉图案或各种雕塑像装饰。塔由塔顶、塔身、塔 基组成,按佛教教义设计,处处体现佛教文化。

主塔塔顶由上而下是:青铜贴金王冠装饰、冲天分叉长矛、玉米芯塔 顶主体、毗湿奴以及由金翅鸟负荷雕塑组成的上下两层的托座

塔为实心体砖灰结构,因此能使塔高大而宏伟。塔面众多的雕塑和 浮雕又给游客增加了神秘感。但这种神秘感对普信佛教的泰人来说是一 种神圣感。它是按泰国佛教经典《三界经》的宇宙观设计建造的。按《三 界经》的解释,宇宙中心是须弥山。山顶是帝释天及33位大神的住处。 四面山腰为四天王天,住有乾闼婆神等。山的最低处有三峰山围托,住有 妖魔,保卫着须弥山。须弥山山脚有雪山林,为天国人鸟等动物的生活处 所。须弥山的四周围有七重香海(七香海)和七重金山(七金山)。七金山 外为咸海,海中有人类生活的四大部洲。古代,这种宇宙观被泰人普遍 接受。

现用上述佛教宇宙观来解释塔的布局。主塔塔身的神龛中有帝释天 骑三头象的雕塑,还有其基台和托座处的大梵天、神猴、妖魔的负荷雕塑 和人鸟雕塑,说明主塔象征须弥山。4小塔之间,各建一座蒙托殿,因托 座处有乾闼婆负荷雕塑象征四天王天。殿与殿之间各建有1座小的玉米 芯巴壤塔,共4座。四座小塔象征佛教宇宙观中的四大部洲,四大部洲是 人类居住的地方。每座小巴壤塔的神龛中雕有伽尔基骑白马像。伽尔基 是毗湿奴的第10次化身,手拿宝剑,要杀尽人间歹徒,确立新教义,挽救 众生,创造新世界,所以象征他骑马驰骋于人间

塔上所有的装饰雕塑全是以本地产的贝壳粉为主要原料的民间工 艺 灰塑,所以塔上能有如此多的雕塑装饰,这是一般石雕、木雕所不 能替代的此外,寺内还有佛殿、佛堂、佛塔、佛足印的四方殿、王冠形尖顶的门 楼、佛亭、6米高的巨魔雕塑、回廊、假山以及中国的石像等。

泰国旅游文化的

随着佛教在印度内外的流传,塔型有了多种变化,各国也各有特点, 佛塔也成了佛教的象征。泰国很多佛塔上,尤其是古塔,都设佛龛,佛龛 内立有佛像。这是泰国早期佛塔建筑的习俗。

泰国佛塔其造型在佛塔发展过程中, 一方面与东南亚不少信奉小乘 佛教的国家的佛塔有共同性的造型;另一方面也有自己民族特色,如上述 的“泰式佛塔”、黎明寺主塔上的灰塑装饰等。总之,佛塔建筑是外来的,但在接受过程中泰人对其改造、变化,最后成为具有泰民族特色的佛塔 建筑。

泰国自素可泰时期以来,推崇的是锡兰佛教,是小乘佛教,接近原始 佛教。对到泰国旅游的中国游客来说,会与中国佛塔比较,如从这一角度 去看,可以得出以下三种泰国佛塔的民族特色: 一是塔的造型多种体塔 很多塔型是其变种。钟体塔其外形来自印度的桑奇大塔(覆钵式佛塔) 二是泰国塔的造型很多,但唯独没有中国楼阁式的佛塔。三是多砌造建 筑。它实际是一种砖石结构建筑。建筑材料是砖、石、灰、泥、铁矾土、树 胶等。而中国多砖木结构的佛塔建筑。

泰国旅游文化的

画中的人物是平面的,不是立体的。人、物不讲透视、比例,没有阴 影、明暗。人物周围的建筑、山河、树木与人物不成比例,常常是人大、物 小。如人坐在屋内,站不起来,站起来,人比屋高。这是因为首先让观者 知道屋里有人,业不考虑人与屋的比例,如要考虑比例,人会画得很小,不 明显。壁画中有的人物面部、脚画的是侧面,身子画的是正面。这是因为 脚画侧面最能让观者明白这是脚,画正面不好表示。至于面部与身子不 协调,据说泰人认为画侧面更能体现人的美。神、佛、没有年龄的显示,都 不画胡子。按泰人的信仰,神、佛是长生不老的。人的脖子常画3道横 线。有时, 一幅画中为了突出人物,如神、佛、国王、王后等或建筑的尊严 或重要性常以色彩区分,如用黄色或白色画肤色。个别婆罗门教的主神 按传说中的描述的肤色上色。有时重要的建筑物涂以红色或贴上金箔 因为泰人认为黄皮肤,颈有3道沟都是泰人对人的一种审美观念。而红 色、白色象征神圣、崇高。至于贴金箔更显珍贵、神圣。画中的天神、仙 女、国王(大多在宫殿内)、后妃等上身常不穿衣服,只有佩戴或悬挂的缨 络、珠宝等饰物。因为泰国天气炎热,古代泰人有上身不穿衣的习俗,所 以画中的平常人都是光着上身。佛寺壁画中神、佛、菩萨、帝王、后妃等人 物的表情的刻画,是以其手势、动作来表达的,不以面部表情刻画为主 这是因为泰国古代民间歌舞剧如孔剧常以手姿、动作表达感情。

以上种种画中的特色都出自画者的观念、习俗等,也不考虑是否合情 合理,只要观者明白即可,所以说是直观直觉的写实画风

佛寺壁画有不少是故事情节画,常把故事的各个情节画用自然景物 庭园围墙、几何图形隔开,主角出现多处,犹如多幅连环画出现在一面墙 上,来龙去脉一 目了然。构图饱满,不留空白。构图还常取鸟瞰式构图 法,据说受中国影响。

泰国佛寺壁画总的来说是写实的(也有写意部分)。充分体现了泰国 绘画的朴素性质,稚拙的艺术风貌和泰人的直观、直觉的思维模式及审美 情趣。

泰国旅游文化的

巴壤塔。_巴壤_为泰语,意为“高棉式的宫殿”。巴壤塔的特征在塔 顶,塔顶同样是层层相叠,往上逐层缩小,但层缩不明显,且装饰华丽,没有小钟体塔作为塔顶。塔顶外形与玉米芯十分相似,好像尖锥体的玉米 芯。塔身也是宫殿式的。塔基为多层基台。

巴壤塔是由柬埔寨吴哥寺中的莲花蓓蕾形尖塔的形状发展而来的。 它有两种造型。 一种基本上保持莲花蓓蕾形尖塔的塔顶形状;另一种是 较细长的玉米芯塔顶。塔身呈宫殿形状,塔基较高。莲花蓓蕾形塔顶与 玉米芯塔顶都象征须弥山,众神的住处。在泰国,后一种较前一种多,盛 行于华富里、素可泰和大城艺术时期。前一种如华富里的三顶塔;后者如 大城功差菩功纳寺的佛塔。

巴壤塔和巴吻萨塔都受高棉宗教建筑的影响。其中素可泰巴吻萨塔 还受缅甸佛塔的影响,它是通过兰那而影响素可泰佛塔建筑的。

泰国旅游文化的

十二角(棱)塔也是钟体塔的一个变种。这种塔的塔身是四方形的, 也可说是四棱锥形的钟体,区别于一般圆锥形的钟体。再把每一棱变成 三棱,总共十二棱。从平面图看,四方形(四角形)成了十二角形。钟体都 比较小,但修长。塔基底层为十二角形台基,上垒三层“亚”字形狮脚台 基,从下到上似阶梯式的逐层缩小,最上层托起塔身。每一层台基也各有 十二棱。塔名是因为塔身和塔基构成了一个十二棱的锥体而名。塔顶的 相轮,每一层都做成莲花形的,似一串莲花,但逐层向上缩小,最上层接塔 刹。塔刹为塔杆,杆中间饰宝珠,杆顶饰露珠。在泰国还有十六棱、二十 棱的佛塔,但很少。有人称这类塔为“泰式佛塔”,所以,另作一种塔形 介绍。

泰国旅游文化的

塔身为钟形的塔,称_钟体塔_。塔顶为平台和相轮。塔基为层台 钟形塔又称“覆钵塔”,它形似僧侣化缘时拿的饭钵,也称“锡兰式塔”。锡 兰式钟体佛塔仿自锡兰,而锡兰的钟体塔仿自印度的桑奇大塔。素可泰 时期推崇的佛教是从南部洛坤府请来的锡兰小乘佛教。佛塔造型随佛教 盛行而流传到北部和各地。因此,这类塔在泰国流传很广

塔用砖、灰盖建。塔基由下而上,由圆形基座和3层莲花座构成。塔 身由覆莲、仰莲、钟口莲3层托座和钟体形主体、须弥座、勇武柱构成。塔 顶由一定数量的相轮、芭蕉杆、圆珠、芭蕉顶杆、露珠等构成。有的露珠上 还以华盖或图案装饰,有的在塔身、塔基的四面建有佛龛和门楼。

泰国旅游文化的

泰国佛殿、佛堂周围都立有界标石或界标亭。这是佛教内部的习俗 信众或游客去佛寺时常能在佛殿周围见到界标石亭。它是一块扁平的, 约半米高,立在石基上的石块,称“界标石”。因为它不大,所以也常被人 忽视。有的界标石立在小小的亭子中,以避日晒雨淋,而且有的亭子还装 饰得十分华丽,尖顶高耸,称“界标亭”。佛殿周围的界标石一般有8块, 它们分别立在8个方向上,如界标石立在亭中,佛殿周围就有8个界标 亭。其中以佛殿门前的一块界标石最为重要,凡来佛寺剃度为僧的佛教 徒或“那伽”,都要先跪拜这块界标石方能进殿剃度。界标石有单块和双 块之分,单块说明该寺为民寺;双块表示该寺为敕建的王寺。双块是两块 石块业排而立。

佛殿周围立界标石的习俗,据传来自佛陀在世期间的印度。当时各 种宗教常聚集_弘扬教义,佛教同样要聚集僧侣聆听佛陀讲道。但佛 殿极少,或没有钱建佛殿。于是先圈地盘,佛陀要求在所圈地盘四周埋下 石球,业在埋有石球的地面上立界标石作记。所以,界标石是僧侣所占地 盘大小或范围的标记。后来,佛教获得发展,要求先建佛殿,后埋石球、立 界标石。久而久之,立界标石成为建佛殿的一种习俗沿袭下来,成为泰国佛寺建筑的特色。泰国古代,有些佛殿,还有以山、河、林、树、牛车道、人 行道甚至白蚁垤为界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