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宫是古代柬埔寨人在现今泰国国土上用石头建就的宗教性建筑。 有婆罗门教的石宫,也有佛教的石宫,还有既是婆罗门教又是佛教的石 宫。这是因为当时的柬埔寨人既信印度教又信大乘佛教之故。建筑的目 的都是为了行善、做功德,或是为了颂扬某人的功德而建。这是当时柬埔 寨人的建筑观念。
泰人对这类建筑,亦称“巴吻萨”。这里把“巴叨萨”译为“石宫”,是专 指由高棉人(今柬埔寨人)用石头建筑在当今泰国领土上的宗教建筑,以 区别泰国王宫、佛寺内的砖木建筑的王宫、佛殿(也称“巴吻萨”)。石宫建 筑的结构不同于其他建筑,它自成一体,自有特色。它的特色不仅体现在 结构上,还有外观。
首先石宫由石块垒建的塔、殿、门楼等组成,由于石块又大又重的质 感,使建筑更加雄伟巍峨。其次,石宫的装饰也很瑰丽,如莲花蓓蕾形的 塔顶、山墙、门楼上各种花纹图案的雕塑等,远看怪石嶙峋,近看秀石争 辉。它虽没有王宫、佛寺建筑那样五彩斑斓,但却有石块朴实浑厚之感。 石宫建筑是泰国旅游业的一大景观,也是保存下来的历史最悠久的旅游 景观建筑
石宫建筑对泰国王宫、佛寺建筑有很大的影响,如巴壤塔、尖顶宫殿 等。但与其说建筑上受柬埔寨的影响,不如说在信仰观念上受到其影响 柬埔寨吴哥寺是一座帝王陵墓建筑,建筑中最高大的莲花蓓蕾形尖顶塔 顶象征须弥山。须弥山是帝释天及众神的住处,国王的骨灰放在塔内,国 王好比神。泰国把吴哥寺建筑上神化国王的观念,反映在泰国巴壤塔、宫 殿的巴壤塔尖顶、四棱锥体尖顶的装饰上。区别是;柬埔寨的石宫建筑按 婆罗门教、大乘佛教的教义来解释;泰国王宫、佛寺建筑则用小乘佛教的 教义来解释。无论哪种解释,中心主题都是为了神化国王。这类石宫在 泰国有28处,较集中于东北部。较著名的有:武里南府的帕侬隆石宫、呵 功府的劈曼石宫和华富里的三尖顶石宫。下面介绍一个最著名的石宫。
劈曼石宫
石宫位于呵吻府呵功县劈曼地区。它是一座大乘佛教_建筑,是 泰国现存石宫中最宏伟壮丽的石宫,有_泰国吴哥寺_之称。建于1106年,有人推测建造年代还要早些。
石宫主体建筑外围四方形的回廊和外墙,形成一个“回”字。外墙南 北长220米,东西长米。墙四面的中间各建一 “十”字形门楼,以南 门楼最为壮观。外墙内,除了西南角外都各有一池。东北角池之南有一 劈曼神庙,为1867年后泰人所建,供宫廷举行效忠仪式之用。庙南还有 一殿。回廊南北长72米,东西长80米,宽米。回廊四面的中间也 各有一门楼。回廊中间为石宫主体建筑,它由巴壤主塔和“十”字形殿组 成。主塔四面各有一抱厦,因此,塔的平面呈“十”字形,塔顶由大至小分 5层,垒成莲花蓓蕾形。5层在这里角象征五佛。每层的四角雕以五头那 伽。塔宽18米,长米,高12米。南门门楣上雕有那伽圆光佛像,其 上方中间也有一佛像。其他各门的托梁、门楣上也都有雕塑,如三世佛 太阳神等。塔的南抱厦接“十”字形殿,殿南有小巴壤塔两个。殿的东南 面有一婆罗门殿
素吻他尼府的猜耶佛骨塔是典型的五顶塔。塔基呈四方形,塔基的 平台的四角各建一钟形塔。东南角的钟形塔塔顶处有大梵天四面头像雕塑装饰。四方形塔身的四面各有一抱厦。东、北面抱厦的山墙上雕有观 世音像,南抱厦的山墙上雕有弥勒佛像。塔顶分层,向上逐层缩小。每层 四方角上都建一钟形小塔。因此,该塔实际不止五塔。五顶塔塔名的由 来是因为最上层建一钟形大塔收顶,它与最上层四角的四小塔形成五个 塔顶,故名。猜耶佛骨塔按大乘佛教教义建筑,其造型相似于印尼爪哇岛 上的曼杜 ·坎蒂塔。猜耶塔是泰国西维猜艺术时期的建筑。这种类型的 塔在泰国很少,因泰国信仰的是小乘佛教。
泰国佛教美术是指佛寺、佛塔、佛像、壁画
泰国佛塔多而美的原因来自一种风尚,即泰人普遍认为建塔是一种 功德。佛统府的佛统大金塔是泰国的名塔,有关塔的建造或来历,在上述 章节中已有介绍。然民间却有自己的答案,它建于何时?何人所建?为 何而建?下述民间的传说故事会给你细说分晓
距今2200多年前,在今佛统这片平原上,有一位“帕耶孔”的国 王。 一天,国_得一子,有一位善观星相的国师求见。接见时,国 师向国王裹告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消息,说这位刚出世的太子长大成 人后,将会杀死其父。国王听后,十分气恼,但又不忍心把儿子杀死。 于是命下属将初生婴儿弃于荒山野林之中。不料,婴儿被附近一老 妪拾得,业将其抚养成人,成为一名盖世无双的勇士。后来,他率领 队伍占领了佛统这个地方,业亲手杀死了国王。不久,他获知被杀死 的国王即其生父时,后悔莫及。 自感犯下了滔天之罪,终日愁眉不 展,不知如何才能赎罪。 一 日,一位高僧向他建议,说如能建起一座 佛塔便可赎罪。于是他建起了这座又高又大的佛统金塔。
这只是一个关于建塔有功德的民间传说,也是对泰国古代建塔成风 的一个解释。其实,不仅仅是佛塔,佛寺也是一样。举一个近代的例子: 佛统塔扩建时,正是泰国建寺建塔之风盛行之时,其高潮在拉玛三世时 代,这股风一直沿袭到拉玛五世时才有所衰落。当时,达官贵人、有钱人都比着建塔、建寺。民间也流行着一句俗语说:“谁做功德建佛寺,谁就能 受宠于皇帝老子。”建筑佛寺兼能为自己获得功德,又能受宠于国王。
再如,“每当建设佛寺或制作佛像,常见铭刻祝愿的语句,希望生活或 重生于弥勒时代,这是一个无限幸福、理想的时代。”“也有为了能死后 生活在天堂的祝愿,如制作佛像的信徒铭刻在佛像基座上的话:当生命结 束后,希望能生活于神界天堂,如兜率天或切利天等”这就是信众建造 佛寺、制作佛像的目的。
泰人认为不管雕或铸就的佛像,只要敬献给佛寺是人生最高的善行、 功德。因此,制作佛像被看作神圣的事,要做隆重的仪式,表示对佛教信 仰的虔诚。如果制作佛像,不举行上述仪式,制作出来的佛像则不能放在 佛寺受人膜拜。所以,佛像制作首要的是要经过一定的佛教仪式,也即是 信众对佛教的虔诚,其次才是美。
此外,佛寺壁画的内容,全是宣扬佛教故事的哲理。佛塔、佛寺建筑 为何是这种形状,为何其周围有这些衬托建筑,诸如象、狮、人鸟、巨魔等 雕塑,都是有佛理依据的。以佛像雕塑来说,世界上所有佛像都大同小 异,所以信徒们一看就认出来了。因为佛像制作有“32相”、“80种好”的 规范,不是随意创作的,它来自印度佛像雕塑的审美观念——象征性。 “32相是指印度古代流传的大人物特异生理现象。”佛教把众多大人物 的特异生理现象共32相,集中在佛陀像的创作上。如顶有肉髻、眉间白 毫、两手过膝、足底有“千辐轮相”等。此外,还有“80种随形好”,是随32 相而具之好,如头发螺旋、鼻高不现孔、耳轮垂长等,合称为佛身的“相 好_。32相和80种好也就成了佛陀像的象征,不是_的真容。
综上所述,与其说泰人创作佛教美术,不如说是泰人的佛教信仰活动 的结果,是民俗。因为它不是为了艺术欣赏而创作的,而是作为一种佛教 信仰而制作的。信徒为了积功德、求来世更幸福而建造佛寺、制作佛像、 建立佛塔、绘制壁画的,但它却给非佛_留下了美的享受。
(文章来自:泰国民俗与文化)
巴壤塔。_巴壤_为泰语,意为“高棉式的宫殿”。巴壤塔的特征在塔 顶,塔顶同样是层层相叠,往上逐层缩小,但层缩不明显,且装饰华丽,没有小钟体塔作为塔顶。塔顶外形与玉米芯十分相似,好像尖锥体的玉米 芯。塔身也是宫殿式的。塔基为多层基台。
巴壤塔是由柬埔寨吴哥寺中的莲花蓓蕾形尖塔的形状发展而来的。 它有两种造型。 一种基本上保持莲花蓓蕾形尖塔的塔顶形状;另一种是 较细长的玉米芯塔顶。塔身呈宫殿形状,塔基较高。莲花蓓蕾形塔顶与 玉米芯塔顶都象征须弥山,众神的住处。在泰国,后一种较前一种多,盛 行于华富里、素可泰和大城艺术时期。前一种如华富里的三顶塔;后者如 大城功差菩功纳寺的佛塔。
巴壤塔和巴吻萨塔都受高棉宗教建筑的影响。其中素可泰巴吻萨塔 还受缅甸佛塔的影响,它是通过兰那而影响素可泰佛塔建筑的。
塔身为钟形的塔,称_钟体塔_。塔顶为平台和相轮。塔基为层台 钟形塔又称“覆钵塔”,它形似僧侣化缘时拿的饭钵,也称“锡兰式塔”。锡 兰式钟体佛塔仿自锡兰,而锡兰的钟体塔仿自印度的桑奇大塔。素可泰 时期推崇的佛教是从南部洛坤府请来的锡兰小乘佛教。佛塔造型随佛教 盛行而流传到北部和各地。因此,这类塔在泰国流传很广
塔用砖、灰盖建。塔基由下而上,由圆形基座和3层莲花座构成。塔 身由覆莲、仰莲、钟口莲3层托座和钟体形主体、须弥座、勇武柱构成。塔 顶由一定数量的相轮、芭蕉杆、圆珠、芭蕉顶杆、露珠等构成。有的露珠上 还以华盖或图案装饰,有的在塔身、塔基的四面建有佛龛和门楼。
随着佛教在印度内外的流传,塔型有了多种变化,各国也各有特点, 佛塔也成了佛教的象征。泰国很多佛塔上,尤其是古塔,都设佛龛,佛龛 内立有佛像。这是泰国早期佛塔建筑的习俗。
泰国佛塔其造型在佛塔发展过程中, 一方面与东南亚不少信奉小乘 佛教的国家的佛塔有共同性的造型;另一方面也有自己民族特色,如上述 的“泰式佛塔”、黎明寺主塔上的灰塑装饰等。总之,佛塔建筑是外来的,但在接受过程中泰人对其改造、变化,最后成为具有泰民族特色的佛塔 建筑。
泰国自素可泰时期以来,推崇的是锡兰佛教,是小乘佛教,接近原始 佛教。对到泰国旅游的中国游客来说,会与中国佛塔比较,如从这一角度 去看,可以得出以下三种泰国佛塔的民族特色: 一是塔的造型多种体塔 很多塔型是其变种。钟体塔其外形来自印度的桑奇大塔(覆钵式佛塔) 二是泰国塔的造型很多,但唯独没有中国楼阁式的佛塔。三是多砌造建 筑。它实际是一种砖石结构建筑。建筑材料是砖、石、灰、泥、铁矾土、树 胶等。而中国多砖木结构的佛塔建筑。